我們講完了整理筆記本身。接下來想要談談,如何抽空整理筆記。
我們都知道整理筆記是重要的。但,怎麼擠出時間整理這些線索、資料、資訊呢?
這個議題是多數人不願面對的最大問題:知道整理筆記這件事是重要的,但我就沒有時間去做阿!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棘手。
但本質上,我認為這個問題,與另外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有辦法擠出時間讀書」?本質上是差不多結構的問題。
我對資訊淘洗的看法是:
讀者可以將書/筆記視為未經清洗上面還沾滿泥土的蔬果。
而我們之前在學習上的誤區,常是以為這種型態的蔬果可以拿來生吃。最後吃下去卻三兩下消化不良、拉肚子。
其實呢,要消化這些資訊,與吃蔬果一樣。
本來就需要清洗、切片、烹調(就算想生吃,至少也要切塊到能塞進嘴巴吧!)。
但,沒有時間做飯怎麼辦?而且是一整塊的時間去做飯。
別擔心,現代人,除了學術研究機構的人之後,有誰是有一整塊時間做飯的奢侈。
但我們可以把做菜的階段劃分出來,你就可以發現,其實他們是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進行的。
買菜可以想像成是從外面吸收資訊。可以是上一堂課程、讀一本書、聽一場講座,路上閑晃捕捉。時間不拘。
洗菜是將這些買進來的菜,「標準化」[[03-1-提取:將線索變成資料]]提及的標準化手法)。
將外面的泥土刷乾淨,並且放入冰箱內。至少得做到想用時,知道放在哪裡,而且塞得進去冰庫,到時候也拖的出來。
這需要一些比較長的時間,建議週末作。
因為在前一道工序,菜都先被處理差不多了。這時候需要烹調通常只需要切片或加熱。所以通常花不了多少時間:大概 30-60 分鐘。
通常是精煉關鍵字、流程梳理,筆記歸併。重新增添刪減舊筆記
而內化後重新分享,可以是小的也可以是大的。
- 小的:FB 上隨手的感想,直撥上的簡單心得分享
- 大的:認真的長文發表,投影片整理,課程設計
經過這樣的重新安排,各位讀者是不是發現,其實「持續性」整理筆記,其實門檻並沒有想像的高,反而比原先的舊方法高效許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