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進入場景之前,我們要先談一點能夠提升紀錄速度與日後查找的小訣竅。
我們之前提到,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使用機器來取代我們的「筆記記錄」工作。
但是,事實上,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甚至可以使用機器來取代我們的「大腦儲存」工作。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人類的大腦之所有容易遺忘事情,是因為容量有限。而我們之所謂的「記憶」,並不是「資訊」本身,80% 都只是關於「資訊的索引」。
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去背上很多東西,甚至我們更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可以很快調用的設備上。
一般人在筆記管理這個議題上,往往有個共同的困擾,就是需要過去這些筆記時,很難找得到或有效調用。
因此,我強烈建議將這些資料和資訊直接電子化成檔案,例如放在Dropbox上,這樣就可以隨時存取。
然後進行簡單的檔案整理,就可以實現「一次寫入,隨處存取」的效果。
一般来说,我们日常的载体有五大类: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資訊載體可以分為五大類:
- (1) 文字
- (2) 圖片
- (3) 書籍
- (4) 聲音檔案
- (5) 影像檔案
通常,我會將文字、書籍和影像檔案整理成文字檔案。(而聲音檔案和影像檔案則可以透過聽譯軟體轉換為文字)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現今的電腦內建搜索功能通常非常強大,只需輸入關鍵字,便能輕鬆找到所需內容。將聲音檔案和影像檔案轉換為文字檔案的好處更在於,能夠節省回顧內容所需的精力,快速定位到所需部分,並且能夠對段落資訊進行搜索。
而我會將 (2)(3) 變成圖片(照相起來),甚至在路上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刷 FB 看到一些有趣的文章,一樣會用截圖功能保存。
為什麼要多做這兩件事呢?因為大腦回憶事情的方法,通常只有這兩種:
- 按照日期
- 按照關鍵字
一般來說,手機內保存的照片都是用日期排序。要找到前幾天前幾個月發生的資訊,往上滑幾下就可以找到了。
而有了電腦的幫助,即使只記得一些簡單的關鍵字,也能輕鬆地找回當初保存的大量信息。
使用這種方法,你實際上不需要使用特殊的筆記軟件來做筆記。只需利用手機和電腦內建的功能(拍照、截圖、文件搜尋),就能快速且輕鬆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以下,我會基於上述這個概念,講解各種場景的的不同筆記法。詳細介紹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進行筆記,以達到高效且有效的效果。
為什麼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筆記方式呢?
因為他們的「目的不同」,導致需要的記錄結構與方式也不同。
- 隨手記需要快速捕捉重要的想法和資訊
- 上課筆記需要有組織性和完整性
- 讀書筆記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
- 會議筆記需要快速捕捉與產生會議行動
- 練功筆記需要目標和反思
選擇適合的筆記方式和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記錄和理解內容,並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