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400c340850db11a467417a73c36c87217b843399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qogris Date: Mon, 4 Nov 2024 16:50:38 +0800 Subject: [PATCH] update --- .../index.md" | 8 ++++---- 1 file changed, 4 insertions(+), 4 deletions(-) diff --git "a/content/posts/2024-10-15-\347\237\263\351\227\250\345\217\260\346\225\243\350\256\260-\344\271\213\345\206\215\350\257\206\344\273\252\345\274\217\346\204\237/index.md" "b/content/posts/2024-10-15-\347\237\263\351\227\250\345\217\260\346\225\243\350\256\260-\344\271\213\345\206\215\350\257\206\344\273\252\345\274\217\346\204\237/index.md" index 54db44f..875fcc2 100644 --- "a/content/posts/2024-10-15-\347\237\263\351\227\250\345\217\260\346\225\243\350\256\260-\344\271\213\345\206\215\350\257\206\344\273\252\345\274\217\346\204\237/index.md" +++ "b/content/posts/2024-10-15-\347\237\263\351\227\250\345\217\260\346\225\243\350\256\260-\344\271\213\345\206\215\350\257\206\344\273\252\345\274\217\346\204\237/index.md" @@ -1,7 +1,7 @@ --- title: 石门台散记 之再识仪式感 date: 2024-10-15T15:24:49.634Z -lastmod: 2024-11-4T05:24:49.634Z +lastmod: 2024-11-4T03:24:49.634Z draft: false description: "" summary: 仪式感就像一把雕刻刀,雕琢着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瞬间,让生活从单调走向多彩。仪式感还是一条情感的纽带,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仪式感帮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满足,在面向未知的明天时,也能彼此温暖共同前行。 @@ -11,7 +11,7 @@ tags: categories: - Expression - Reflection -isCJKLanguage: false +isCJKLanguage: true template: "" fmContentType: posts slug: 石门台散记-之再识仪式感 @@ -29,7 +29,7 @@ slug: 石门台散记-之再识仪式感 整场演出还是相当的精彩,歌手倾情的演唱、舞台炫目的灯效、震撼的音响以及满场观众的热情互动,带来了很棒的形式感官体验。观看的过程中,小家伙时不时会冲着我点点头并竖个大拇指,应该是很享受其中的,并对于偶像的现场表现以及老爸的赞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想,其中一些场景也应该也会在他的脑海中留有长久的记忆,并在日后作为跟朋友们分享炫耀的谈资,这也就够值回票价了。而对于“陪太子读书”的我来说,事先对演出并没有什么期待,不过没想到的,自己除了也沉浸其中小嗨了一下之外,还意外地被上了一堂关于【我也需要一点仪式感】的生动教学课。 -说到【仪式感】,我一向是有些漠视甚至抵触的。我想这种倾向应该是来自于自身的性格本体和家庭的教育影响。首先,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我毫无疑问是个I人,自我认知也是更关注于内在意义胜过外在形式。如果涉及与人交往,那就更加难于通过刻意为之地呈现出某种仪式感来进行情感链接或提供情绪价值。其次,家里人所奉行的也大多是“行胜于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和“只要心里有就行了...”这一类的价值观。有一个词很能表达我对仪式感的态度,就是“整景儿”😊,一个在博大精深东北语言体系中的纯粹贬义词。所以,从小到大我也很少去主动制造仪式感,甚至连被仪式都会本能地拒绝。 +说到「仪式感」,我一向是有些漠视甚至抵触的。我想这种倾向应该是来自于自身的性格本体和家庭的教育影响。首先,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我毫无疑问是个I人,自我认知也是更关注于内在意义胜过外在形式。如果涉及与人交往,那就更加难于通过刻意为之地呈现出某种仪式感来进行情感链接或提供情绪价值。其次,家里人所奉行的也大多是“行胜于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和“只要心里有就行了...”这一类的价值观。有一个词很能表达我对仪式感的态度,就是“整景儿”😊,一个在博大精深东北语言体系中的纯粹贬义词。所以,从小到大我也很少去主动制造仪式感,甚至连被仪式都会本能地拒绝。 不过没想到的是这种长期形成的认知会被一场演唱会,其实更准确的说在开场不到30分钟,就被转变了。转变的动因说来也很简单,它来自于突如其来的一种对歌手的好感。我对老舅的起初印象谈不上有多深刻,他的歌曲基本上也都是陪娃在车上听,反复了太多次甚至有些审美疲劳。孩子妈还算得上他的半个综艺粉,我也从来没看过一分钟。所以当这份好感在现场来的如此直接了当、理直气壮的时候,我确实有些意外,并不禁在欢呼的人浪中伴随着几乎引起心脏共振的“动次打次”节奏思考起这个问题,好感究竟从何而来?! @@ -53,7 +53,7 @@ slug: 石门台散记-之再识仪式感 以上的这些认知确实是我在过去这么多年的生活中极度缺乏的,当然我也不能保证以后就能做到很好。 -但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的 “提出正确的问题,事情就解决了一半”(A problem well put is half solved)。因为一场演出的小小感悟而啰里啰唆写了这么多,应该也算得上是较有诚意地提出问题了吧 【苦笑】 +但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的 “提出正确的问题,事情就解决了一半”(A problem well put is half solved)。因为一场演出的小小感悟而啰里啰唆写了这么多,应该也算得上是较有诚意地提出问题了吧 😅 > 仪式感就像一把雕刻刀,雕琢着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瞬间,让生活从单调走向多彩。仪式感还是一条情感的纽带,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仪式感帮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满足,在面向未知的明天时,也能彼此温暖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