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38 lines (74 loc) · 15.5 KB

使用IBM性能分析工具解决生产环境中的性能问题.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38 lines (74 loc) · 15.5 KB

使用 IBM 性能分析工具解决生产环境中的性能问题

解决性能问题的最佳实践

标签: Java

原文链接

张永峰

发布: 2010-04-09


序言

企业级应用系统软件通常有着对并发数和响应时间的要求,这就要求大量的用户能在高响应时间内完成业务操作。这两个性能指标往往决定着一个应用系统软件能否成功上线,而这也决定了一个项目最终能否验收成功,能否得到客户认同,能否继续在一个行业发展壮大下去。由此可见性能对于一个应用系统的重要性,当然这似乎也成了软件行业的不可言说的痛 —— 绝大多数的应用系统在上线之前,项目组成员都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生产环境的建立包含众多方面,如存储规划、操作系统参数调整、数据库调优、应用系统调优等等。这几方面互相影响,只有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才能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满足客户对系统吞吐量和响应时间的要求。在无数次的实践经验中,很多软件专家能够达成一致的是:应用系统本身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使有再大的内存,也会被消耗殆尽,尤其是产生 OOM(Out Of Memory)的错误的时候,它会贪婪地吃掉你的内存空间,直到系统宕机。

内存泄露 — 难啃的骨头

产生 OOM 的原因有很多种,大体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物理内存确实有限,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很容易找到原因,但是它一般不会发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因为生产环境往往有足以满足应用系统要求的配置,这在项目最初就是根据系统要求进行购置的。

另外一种引起 OOM 的原因就是应用系统本身对资源的的不恰当使用、配置,引起内存使用持续增加,最终导致 JVM Heap Memory 被耗尽,如没有正确释放 JDBC 的 Connection Pool 中的对象,使用 Cache 时没有限制 Cache 的大小等等。本文并不针对各种情况做讨论,而是以一个项目案例为背景,探索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总结一些最佳实践,供广大开发工程师借鉴参考。

项目背景介绍

项目背景:

  1. 内网用户 500 人,需要同时在线进行业务操作(中午休息一小时,晚 6 点下班)。
  2. 生产环境采用传统的主从式,未做 Cluster ,提供 HA 高可用性。
  3. 服务器为 AIX P570,8U,16G,但是只有一半的资源,即 4U,8G 供新系统使用。

项目三月初上线,此前笔者与架构师曾去客户现场简单部署过一两次,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应用的部署,测一下应用是不是能够跑起来,算作是上线前的准备工作。应用上线(试运行)当天,项目组全体入住客户现场,看着用户登录数不断攀升,大家心里都没有底,高峰时候到了 440,系统开始有点反应变慢,不过还是扛下来了,最后归结为目前的资源有限,等把另一半资源划过来,就肯定没问题了。(须知增加资源,调优的工作大部分都要重新做一遍,系统级、数据库级等等,这也是后面为什么建议如果资源可用,最好一步到位的原因。)为了临时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通过和客户协商,决定中午 12 点半和晚上 11 点通过系统调度重启一次应用服务器,这样,就达到了相隔几个小时,手动清理内存的目的。

项目在试运行阶段,仍旧有新的子应用开始投入联调,同时客户每天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需求变更,如果要的很急的话,就要随时修改,隔天修正使用。修改后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回归测试,新部署的代码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最后不得不在业务系统使用的时候,对应用系统进行重新启动,于是就会出现业务终止引起的数据不一致,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修正维护,加大了工作量。期间,应用在运行过程中有几次异常缓慢的情形,由于业务不能中断太久,需要迅速恢复系统投入使用,所以往往是重启一下应用服务器来释放内存。事后检查日志,才发现日志中赫然记录有 OOM 的错误,这才引起了项目经理的注意,要求架构师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确认。

但是几个月过去,问题依旧出现,于是通过客户和公司的协调,请来几位专家,包括操作系统专家、数据库专家,大部分的专家在巡检之后,给出的结论是:大部分需要调整的参数都已经调整过了,还是要从应用系统本身找原因,看来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了。(最终的结果也证明,如此诡异隐蔽的 OOM 问题是很难一眼就能发现的,工具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通过对底层封装的框架代码,主要是 DAO 层与数据库交互的统一接口,增加了 log 处理以抓取所有执行时间超过 10 秒钟的 SQL 语句,记录到应用系统日志中备查。同时通过数据库监控辅助工具给出的建议,对所有超标的 SQL 通过建立 index,或者修正数据结构(主要是通过建立冗余字段来避免多表关联查询)来进行优化。这样过了几天后,已经基本上不存在执行时间超过 10 秒的 SQL 语句,可以说我们对应用层的优化已经达标了。

但是,宕机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陆续发生了几次,通过短暂的控制台监控,发现都有线程等待的现象发生,还有两三次产生了几个 G 大小的 heapdump 文件,同时伴随有 javacore 文件产生。因为每次宕机的时候都需要紧急处理,不允许长时间监控,只能保留应用服务器日志和产生的 heapdump 文件,做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日志检查,我们发现几次宕机时都发生在相同的某两个业务点上,但是多次对处理该业务功能的代码进行检查分析,仍旧没有找到原因。看来只能寄希望于宕机产生的 heapdump 和 javacore 了,于是开始重点对 OOM 产生的这些文件进行分析。

IBM 分析工具的使用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heapdump 文件和 javacore 文件。heapdump 文件是一种镜像文件,是指定时刻的 Java 堆栈的快照。应用程序在发生内存泄露的错误时,往往会生成 heapdump 文件,同时伴随有 javacore 文件生成,javacore 包含 JVM 和应用程序相关的在特定时刻的一些诊断信息,如操作系统,内存,应用程序环境,线程等的信息。如本文案例中分析的下图中的 heapdump.20090602.134015.430370.phd 和 javacore.20090602.134015.430370.txt。

由于笔者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分析经验,觉得 heapdump 文件很大,就想当然拿它开刀了。首先是寻找工具,类似的工具有多种,笔者最后选择了 IBM 的 HeapAnalyzer(http://www.alphaworks.ibm.com/tech/heapanalyzer)。通过对 heapdump 文件的解析,HeapAnalyzer 可以分析出哪些对象占用了太多的堆栈空间,从而发现导致内存泄露或者可能引起内存泄露的对象。它的使用很简单,可以从它的 readme 文档中找到,这里我们简单举个例子如下:

#/usr/java50/bin/java – Xmx2000m – jar ha36.jar heapdump.20090602.134015.430370.phd

Show moreShow more icon

通常我们需要使用较大的 heapsize 来启动 HeapAnalyzer,因为通过 HeapAnalyzer 打开过大的 heapdump 文件时,也可能会因为 heapsize 不够而产生 OOM 的错误。开始的时候,笔者从服务器上将 heapdump 文件通过 ftp 下载下来,然后试图通过本机 window 环境进行分析。笔者使用的电脑是 2G 内存,启动 HeapAnalyzer 时指定的是 1536 M,但是几次都是到 90% 多的时候进度条就停止前进了。迫不得已同时也是为了能达到环境一致的效果,笔者将 HeapAnalyzer 上传到生产环境,直接在生产环境下打开 heapdump 文件。

图 1.分析 phd 后的结果

分析 phd 后的结果

个人感觉 HeapAnalyzer 给出的分析结果可读性不强,而且不能准确定位问题,从分析结果看大致是因为加载的对象过多,但是是哪个模块导致的问题就跟踪不到了。笔者开始寻找 HeapAnalyzer 分析结果相关的资料,试图从这个可读性不强的结果中找到蛛丝马迹,可是许久没有进展,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在多次研究 heapdump 文件无果的情况下,笔者开始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 javacore 文件上,虽然它比较小,说不定内藏玄机呢。通过多方搜寻,找到了 IBM Thread and Monitor Dump Analyzer for Java(以下简称 jca)—— A tool that allows identification of hangs, deadlocks, resource contention, and bottlenecks in Java threads。通过它自身的这段描述来看,这正是笔者所需要的好工具。

这个工具的使用和 HeapAnalyzer 一样,非常容易,同样提供了详细的 readme 文档,这里也简单举例如下:

#/usr/java50/bin/java -Xmx1000m -jar jca37.jar

Show moreShow more icon

图 2. 通过 xManager 工具登录到 AIX 服务器上打开 jca 的效果图

启动 jca

笔者直接在生产环境下直接通过它对产生的 javacore 文件进行分析,令人惊喜的是,其分析结果非常明了,笔者心头的疑云在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核实后也渐渐散去。

图 3. jca 对 javacore.20090602.134015.430370.txt 的分析结果第 1 部分

jca 的分析结果 - 第一部分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发错误的原因 —— The failure was caused because the class loader limit was exceeded。同时我们还能看出当前生产环境使用的 JRE 版本是:J2RE 5.0 IBM J9 2.3 AIX ppc-32 build j9vmap3223-20070201 ,这个 SR4 的版本有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分析结果图的第二部分的 NOTE 小节清楚地看到:

图 4. jca 对 javacore.20090602.134015.430370.txt 的分析结果第 2 部分

jca 的分析结果 - 第二部分

NOTE: Only for Java 5.0 Service Refresh 4 (build date:February 1st, 2007) and older. When you use delegated class loaders, the JVM can create a large number of ClassLoader objects. On IBM Java 5.0 Service Refresh 4 and older, the number of class loaders that are permitted is limited to 8192 by default and an OutOfMemoryError exception is thrown when this limit is exceeded. Use the -Xmxcl parameter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lass loaders allowed to avoid this problem, for example to 25000, by setting -Xmxcl25000, until the problem is resolved.

原来,OOM 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产生的。那么到底是哪里加载的对象超过了这个 8192 的限制呢?接下来笔者结合分析结果和应用系统 log 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更加验证了 JCA 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在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 Current Thread ,就是对应引起 OOM 的应用服务器的线程,使用该线程的名称作为关键字在我们的 log 里进行搜索,迅速定位到了业务点——这是一个定时的调度,其功能是按固定时间间隔以 DBLink 的方式从外部应用的数据库系统中抽取数据,通过应用层逻辑转换后保存到内网数据库系统中。应用层的逻辑是对所有的业务数据进行循环,对每条业务数据进行到 POJO 的一一对照转换,这意味这一条业务数据需要 10 几个 POJO 进行组合对照,也就是说,如果外网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数据量稍大,就会加载大量的对象,使 JVM 的 class loaders 瞬间超过 8192 的限制,而产生 OOM 的错误,从而使内存不断被消耗,直至宕机。

jca 还提供了对垃圾回收和线程状态的详细分析数据,可以参考如下两图:

图 5. jca 对垃圾回收状态的分析数据

jca 的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图 6. jca 对垃圾线程状态的分析数据

jca 的分析结果 - 第四部分

问题核实后,如何进行解决呢?分析结果中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从图 4 的 Recommended 小节我们可以看到:

Recommended -Xmxcl setting (only for IBM Java 5.0, up to and including Service Refresh 4 (build date:February 1st ,2007)) : 10,649 or greater。

为了考虑到对既有旧系统不产生影响,我们没有对 JRE 进行升级,而是采用了分析结果给出的建议,在应用服务器启动后设置 -Xmxcl 参数为 25000,为验证我们的修改是不是成功解决掉了 OOM 宕机的问题,笔者取消了对应用服务器的自动重启调度,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控发现,系统运行良好,一直没有再出现 OOM 而宕机的问题,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结束语

  1. 整体规划

    系统上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一点很重要,上线计划可不是拍拍脑门就能想出来的,需要很多项目成员的参与。

    1. 项目实施计划书:要包括预计实施目标,双方的实施负责人(包括 backup),协调哪些资源应该找哪些人,详细的阶段性计划等等。
    2. 实施小组:指定具有实施经验的架构师,系统工程师,开发组长组成实施小组,负责生产环境的搭建及调整。成员构成上一定要包含项目组内的稳定核心人员,以保证能在特殊情况需要时做 backup。核心人员的流动会引起项目风险,尤其是在上线初期的不稳定阶段。
    3. 对可规划使用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应包含在项目实施计划书内,尽量做到资源一步到位。因为本项目案例中,旧有系统和新系统并行运行,可用的资源在不断发生变化,期间为解决性能问题,曾尝试将资源分配向新系统倾斜,以尝试是否能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实施的进度。
    4. 需要对核心的配置进行确认,如 JRE 版本,数据库版本等。如果我们在生产环境建立的初期,就把 JRE 升级到最新的版本,可能就避免了这次 6 个月宕机的煎熬。
  2. 压力测试

    大部分具有并发需求的应用系统上线前,都要经过开发团队的压力测试,这样在试运行阶段才能心里有底。本项目案例中,由于工期过于紧张,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压力测试不够充分,虽然 OOM 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并发数过多产生,但是这一环节是不可忽视的。

  3. 攻坚团队

    一个拥有高度的执行力的团队一定是一个责任分明的团队。在应对突发、严重、紧急情况时,要有专门的攻坚团队来解决这类问题,这个团队应该包括项目组的核心开发人员,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变通解决问题,思路开阔。他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可能决定项目的成败。

  4. 信心很重要

    每一次攻坚内存泄露的问题都是一次探险之旅,需要有清醒的意识和头脑,更要凝结你的意志和信心,因为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本文案例由发生至解决有半年之久,当笔者转向分析 javacore 文件后,迅速定位了问题,终于柳暗花明,这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5.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条不多说了,有所行,才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