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iles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5 lines (40 loc) · 4.1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5 lines (40 loc) · 4.1 KB

Table of Contents generated with DocToc

本地缓存

缓存淘汰算法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从时间角度对缓存条目进行淘汰,即最长时间没有被使用的缓存条目会被淘汰。 该算法有一个问题:如果某些历史数据突然被大量访问,但仅仅访问一次,就可能会把那些需要频繁访问的缓存条目给淘汰掉,造成之后大量频繁访问的缓存条目出现 cache-miss。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最不常用算法。从访问频率角度对缓存条目进行淘汰,即访问频率最少的缓存条目会被淘汰。 该算法也存在问题:如果之前频繁访问过一些缓存条目,但是现在并不会访问这些条目,这些条目也会一直占据缓冲区,很难被淘汰。

LRU-K :相比于 LRU, LRU-K 算法多维护一个队列,用来记录所有缓存数据被访问的历史,只有当数据访问的次数达到 K 时,才将数据放入真正的缓存队列.LRU-K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LRU 的缺点。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 LRU-2。

2Q 即 two-queues 算法,类似于 LRU-2,也是使用两个缓存队列,只不过一个是 FIFO 队列,一个是 LRU 队列

ARC(Adaptive Replacement Cache):自适应缓存替换算法。它同时结合了 LRU 和 LFU,当访问的数据趋向于最近访问的条目时,会更多地命中 LRU cache;当访问的数据趋向于最频繁的条目时,会更多地命中 LFU cache。ARC 会动态调整 LRU 和 LFU 的比例,从而提高缓存命中率

需求

  1. 我们一般做缓存就是为了能提高系统的读写性能,缓存的命中率越高,也就意味着缓存的效果越好。
  2. 其次本地缓存一般都受限于本地内存的大小,所以全量的数据一般存不下。
    • 那基于这样的场景,一方面是想缓存的数据越多,则命中率理论上也会随着缓存数据的增多而提高;
    • 另外一方面是想,既然所有的数据存不下那就想办法利用有限的内存存储有限的数据。这些有限的数据需要是经常访问的,同时有一定时效性(不会频繁改变)的。

基于这两个点展开,我们一般对本地缓存会要求其满足支持过期时间、支持淘汰策略。

  1. 最后再使用自动管理内存的语言,例如 Go 等开发时,还需要考虑在加入本地缓存后引发的 GC 问题。

Go本身实现背景

Go 中内置的可以直接用来做本地缓存的无非就是 map 和 sync.Map。 而这两者中,map 是非并发安全的数据结构,在使用时需要加锁;而 sync.Map 虽然是线程安全的。但是需要在并发读写时加锁。 此外二者均无法支持数据的过期和淘汰,同时在存储大量数据时,又会产生比较频繁的 GC 问题,更严重的情况下导致线上服务无法稳定运行

本地缓存组件优化方式

  1. 实现零 GC 的方案主要就两种: a. 无 GC:分配堆外内存(Mmap) b. 避免 GC:map 非指针优化(map[uint64]uint32)或者采用 slice 实现一套无指针的 map c. 避免 GC:数据存入[]byte slice(可考虑底层采用环形队列封装循环使用空间)

  2. 实现高性能的关键在于: a. 数据分片(降低锁的粒度)

参考